张之洞电影为什么没人看(张之洞电影为什么没人看呢)

文|金满楼电影《张之洞》遭遇票房惨败,首映日仅3人观看,销售收入177元。上映4天后,也仅收获1590元。认真说,这结果也未免太惨了。再怎么说,张之洞也是中国近代先贤,知名度绝不算低,而且这次的导演和演员阵容都不弱,为何会搞成这样,究竟哪里出问题了呢?宣传和发行没有做好吗?以下简单谈谈张之洞。一某种程度上说,本该在戊戌年大放异彩的不是康有为、梁启超及六君子,而应该是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然而,在很

文|金满楼

电影《张之洞》遭遇票房惨败,首映日仅3人观看,销售收入177元。上映4天后,也仅收获1590元。认真说,这结果也未免太惨了。

再怎么说,张之洞也是中国近代先贤,知名度绝不算低,而且这次的导演和演员阵容都不弱,为何会搞成这样,究竟哪里出问题了呢?宣传和发行没有做好吗?

以下简单谈谈张之洞。

某种程度上说,本该在戊戌年大放异彩的不是康有为梁启超及六君子,而应该是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然而,在很多时候,历史的发展往往被偶然性扭转了方向。

按清廷计划,作风稳健、封疆多年的张之洞拟入京出任军机大任,主持变法事务,但后者刚离开武昌不久,沙市即发生排外风潮,张之洞不得不折回本任,妥为处理。

期间,清廷中枢政局大变,恭亲王奕因病去世,翁同龢罢斥返乡,王文韶、裕禄调任军机处,荣禄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由此,张之洞是否来京已不重要,原本属于他的位置也就此失之交臂。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张之洞未能卷入戊戌风潮未必是坏事,因为其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劝学篇》,正是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

戊戌年六月,张之洞的门生、翰林院侍讲黄绍萁向光绪皇帝推荐了座师的这部著作。后者详加披览后,认为该书“持论平正通达,于学术人心大有裨益”,遂令军机处发给各省督抚学政各一部,要求“广为刊布,实力劝导,以重名教而杜卮言”。

一个月后,光绪皇帝又令总理衙门排印三百部下发各省官绅,一时洛阳纸贵。

《劝学篇》系张之洞与门生共同完成,其中主要体现了张之洞的治学理政思想。其书24篇,4万余字,篇幅不长,但层次井然,结构严谨,全文说理深入,文辞优美,是晚近时期文学与思想结合甚佳的好作品。

作为“钦定”的“维新教科书”,《劝学篇》“挟朝廷之力以行之”,十日之间三易版本,“不胫而遍于海内”,众多官员绅趋之若鹜,以一睹为快为荣。据估计,《劝学篇》在清末刊印不下200万册,这在当时无疑极为惊人的。

《劝学篇》的根本主张是“旧学为本,新学为用,不使偏废”。换言之,既要保留尊重固有的传统制度与价值观,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工业、军事、教育等近代事业,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变器而不变道”。

颇具讽刺的是,通常认为张之洞的体用之说存在严重的保守倾向。而实际上,张之洞的“中体西用”其实是主张“西重中轻”,甚至在操作中将中学“损之又损”,以致压缩削减到最低限度,这和通常的理解迥然相异。

如在1905年废科举的大争论中,遇事不持己见、人以“琉璃球”目之的大学士王文韶曾放言:“老夫一日在朝,科举一日不得废。”

据说,王文韶曾面批张之洞,大意是:他人废科举,我无意见;但你是科场出身、当年的探花,你坚持废科举,我万不能理解。

然而,如果王文韶理解了张之洞的“中体西用”实际是在“压缩中学”,恐怕也就明白后者为何会站在废除科举的一边了。

可惜的是,压缩中学也好、大兴西学也罢,张之洞所期望的东西最终走了样,变成了他不能接受的东西。

据后人追叙,张之洞晚年见新学猖狂,颇有悔心。他任鄂督时,指驳新律,电奏凡百余言,词绝沉痛。及内用,管理学部。学部考试东洋毕业生,例派京官襄校,司员以单进。之洞指汪荣宝名曰:是轻浮子,不可用,取朱笔抹之。顾满尚书荣庆曰:我翰林院遂无一堪胜此任者乎?

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辞世后,三朝老臣张之洞在这“新学猖狂”的年代已是四顾茫然、力不从心了。

《劝学篇》中,张之洞说“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在其影响下,清末湖北留日学生总数近5000人,仅1906年即有1360人之数,居全国之冠。

有心栽花却插柳,张之洞派遣年轻人出国留学,既存复兴国家之期望,或又有消弭革命之念想,不料“育才之举,反为酿乱之阶”,忠君爱国五十载,反成了革命之酿造师。

另有一个统计数字也颇值得注意,清末武昌各军事学堂52名外籍教习中,竟有43人是日本人。而北方袁世凯主导的北洋军校体系中,则对日本人参与新军十分警惕。由此或可推测,武昌起义之爆发,或与日本方面的煽动有关。

此外,严复也发现:湖北新军中参与革命的这些军官,“先是在张之洞创办的军官学校中受训,而后或在湖北由日本军人加以训练,或被送往日本学习军事”,他们“吸收被曲解了的爱国主义的真理”,由此霎时将大清王朝推向绝境,“进而将中华帝国碎为齑粉”。

张之洞辞世两年后,在他“久任疆奇”的湖北省城武昌,辛亥首义爆发并最终埋葬了清廷。

事后,欧阳萼曾对张之洞大张挞伐:“追原祸始,张文襄优容新进,骄纵军人,养痈十余年,糜帑数千万,兴学练兵,设厂制造,徒资逆用,以演成今日非常之惨剧,殊堪浩叹!”

张之洞派出留学的湖北学生多激进,因其影响力大,所造成的影响也大,所以被人指责为辛亥之祸首。

担任张之洞幕僚近20年的辜鸿铭也曾戏称:“民国成立,系孙文香涛合作的产物”。翰林院侍读学士、日讲起居注官恽毓鼎亦在《澄斋日记》中直指清廷覆亡三原因:一是派东洋留学生,二是编练新军,三是推行立宪,而“罪魁祸首,则在张之洞”。

恽毓鼎在日记中痛骂张之洞:“三年新政,举中国二千年之旧制,列圣二百年之成法,痛予铲除,无事不纷更,无人不徇私,国脉之不顾也,民力之不恤也,……念及此,不禁放声大哭,罪魁祸首则在张之洞、张百熙。”

辛亥革命后,恽毓鼎的言词更加激烈,如1911 年11 月27 日所记:

“今日大局之坏,根于人心,而人心之坏,根于学术。若夫学术之坏,则张之洞、张百熙其罪魁也。……他日公道犹存,非追削官谥不可!”

对此指责,九泉之下的张之洞恐怕也只能苦笑以对了。

节选自金满楼:《细读晚清七十年》,华文出版社2021年。

关键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张之洞电影为什么没人看(张之洞电影为什么没人看呢)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