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兴中融资租赁(上海兴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园区作为浙江省唯一的省级生物高新园区,培育了贝达药业,皓阳生物、迪谱科技、创想医院等一批科技型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

提示信息

与传统制造业相比,生物医药产业是极其“特殊”的一种。准入门槛高,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却还有着极高的失败率。对于医药企业来说,他们像钢丝上的舞者,惊艳又惊险。

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园区作为浙江省唯一的省级生物高新园区,培育了贝达药业,皓阳生物、迪谱科技、创想医院等一批科技型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生物医药企业正成为余杭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

无论在贝达药业,还是皓阳生物,聊起制药,研究人员的脸上都闪现着兴奋的光芒,“让老百姓能用上国产好药,让他们过上有品质,有尊严的生活,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从仿制到创新

自主研发让梦想生根发芽

一粒圆形的红褐色药片,对于晚期遭受肺癌折磨的病人来说,它是一团燃烧着的火种。而就在杭州市余杭经济开发区兴中路上,坐落着生产这份希望的企业——贝达药业。

“试剂温度调到这里可以吗?”“昨天的实验结果如下……”,在贝达药业杭州总部研发中心的三楼,科研人员正讨论得热火朝天。“贝达之所以能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一面旗帜,离不开她重视创新,坚持创新的理念。”贝达药业杭州研发中心主任吴颢博士说。

从仿制药到创新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道路走得不平坦。“10年前,我们的药物主要是仿制国外,自己研发的药物也处于落后于国外20年的水平。”回忆起以前,吴颢有点惆怅。不过,这份惆怅很快就烟消云散,“如今有国家政策的扶持,还有贝达药业等专做创新药的企业,让我们有了大施拳脚的空间,研发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药物。”

为了这份情怀,2017年底,吴颢从上海举家搬迁到余杭,他说只有在这里,自己的梦想才能生根发芽。从2003年只有4个人的初创公司,到如今光研发团队就有300多人的上市药企,贝达药业在新药创制的道路上走了16年,也研发并生产出了一款被誉为民生领域“两弹一星”的凯美钠。

但是,这条路贝达走得并不轻松。2008年,这个创新药正处于临床三期的最后阶段,突如其来的资本寒冬却让贝达遭遇了资金危机。药品试验不能停,资金从哪来?贝达创始人丁列明博士想到了余杭区政府。一封信说出了遭遇的难题,也道尽了情怀与责任。

很快,余杭区政府拨出了1500万元的资金,帮助贝达渡过难关。当传来临床治疗组的疗效和安全性都高于对照组时,很少喝酒的丁列明和同事醉了一回。也正是余杭区政府的雪中送炭,让贝达药业决定扎根于此。丁列明动情地告诉记者:“没有这1500万元,也就没有今天的贝达。”

如今,成长起来的贝达药业也开始反哺余杭经济开发区。2017年,贝达药业开始打造贝达梦工场,培育专业医药孵化园区。“我们给研发人员配空间、配基金,帮助更多科学家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集聚更多人才加盟贝达,筑梦余杭。”丁列明说。

搭建产业平台

医药科技型企业正遍地开花

2014年,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东北侧画出了一块21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建设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杭州皓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就诞生于这片创业热土。

与贝达药业相比,皓阳生物的创始人李浩强觉得自己要顺利得多。2015年11月,刚从大学毕业的李浩强将目光投向了余杭:“余杭区实体经济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创业的希望。”

然而,从研发一线到全职创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层出不穷,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场地租赁。如何租到一个高性价比的场地,这让李浩强犯起了愁。就在这时,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送上了一份大礼。原来,开发区已经在在余杭生物医药产业园内,建设了了从“孵化——加速——产业化”全周期各业态的孵化空间。

孵化器是初创企业成长最好的平台。每月16元一平方米的房租让李浩强心动不已,而宽敞的办公空间、全面的公共配套、浓郁的创业氛围和专业的孵化指导,则促使李浩强和他的团队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四年。今天,皓阳生物已经孵化成功并顺利搬进了杭州生物医药加速器。和李浩强一样,越来越多有梦想的创业年轻人涌进余杭,这些奋斗不息的创业者们将披荆斩棘,继续前行。

从2014年到2019年,生物医药高新产业园已吸引了100余家创业团队入驻,这些企业为生物医药产业带来近万的从业者,其中硕博399人,本科1733人,职业技能人才967人,多层次的人才梯队为产业的不断发展注入活力。

“与其他制造业相比,医药行业的生产要更严格”,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创业创新局局长罗建强说,“每一颗药都是救命救急的,因此,企业面临的审批也更加严格。”

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产业园还引入了各类行政审批服务平台。2014年,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受理中心余杭分中心落地开发区,之后,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开发区院区和浙江省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出入境集中监管平台也紧随而来。如今,李浩强们不用出园区,就能完成各种事项的审批。

看到生物医药产业在开发区的繁荣成长,他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企业也可以敲钟上市。”

多项政策发力

生物医药引领制造业下个风向

孵化、加速、壮大、上市,在生物医药高新产业园内,无数个初创型企业正在这造梦、圆梦。2014年园区内仅有39家生物医药企业,而今天,这个数字已经攀升到220家。在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棋盘上,宛若群星的医药企业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初创型企业的成功孵化离不开生物经济大孵化器的建设。“药品的研究和生产,对空间有着很高要求,需要空间符合GMP建设标准”,罗建强说。2018年,开发区推进了大孵化器战略,要把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成为一个有品牌影响力的医疗器械集群。通过一年的努力,已经盘活了120个空间,大大缓解了空间紧张的问题。

“十年投入,十亿经费”,这是医药行业流传的金句,道出了医药产业创新的艰难:从一堆化合物到一颗能救人性命的药片,往往需要研发人员十年的辛勤工作和企业十年的经费投入。很多医药企业都会在启动资金上犯难,怎么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余杭经开区推出了了天使基金政策。

“现在发展起来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有一半在初期都接受过基金的资助。”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如今,这些成长起来的企业,已经成为开发区研发的中坚力量。2018年,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5.9亿元,占开发区研发投入的25.4%。令人欣慰的是,巨大的投入带来了丰硕的成果。2018年,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接近80亿元,已拥有药品批文447件,医疗器械注册证156件。

推行大孵化器战略、提供研发经费支持、搭建公共平台……如今的余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摒弃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拥抱新兴产业,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引领制造业的下一个风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海兴中融资租赁(上海兴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