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担保哪政府买单(投资担保贷款)

可以预见的是,正是金融周期高点回落拐点将至,中央政府才会不遗余力地推动各项措施化解风险,其中包括中央政府不对地方债或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兜底,由此给地方政府发债规模控制形成“硬约束“

上周以来,关于中央政府部门打消地方债中央买单与政府兜底的声音越拉越多。

先是财政部发布整改报告提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对于下一步地方债监管的工作计划,也将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放到了第一位。

后来央行研究局局长撰文建议银行取消中央对地方发债的规模控制 探索地方政府破产制度。

一时间,原先因政府变相兜底而备受资本市场追捧的地方债,突然失去了最大的利好。但更令金融市场关注的是,随着中央政府一再强调不对地方债兜底,那么地方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将如何化解现有的债务风险,未来资产管理机构在与地方政府开展融资业务合作过程如何规避风险,本期海银视角将做全面剖析。

财富管理机构政信融资合作进入比拼风控时代

在解读这个问题前,不妨先关注财政部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情况的报告》里,对地方债或地方融资平台兜底问题的看法。

在这份报告里,财政部直指个别地方政府继续通过融资平台公司、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导致违规举债与债务风险不容忽视。其成因主要包括四大方面:▼

(一)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观不正确。有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没有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过度举债谋“政绩”,超出财力可能铺摊子,无序举债搞建设。有的地方政府建设项目缺乏统筹规划和长远考虑,急于超前发展,只管举债建设、不考虑还钱。这些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借的债务缺乏预算约束,“借、用、还”管理脱节,形成企业借债、政府使用、偿债资金无法落实的局面。

(二)项目实施责任不落实。有些地方和部门审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把关不严,对举债建设项目现金流评估不够,对项目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测算不科学,没有充分考虑地方政府还款能力,存在风险隐患。同时,还有些项目单位未按项目批复要求落实各项建设资金来源,加剧风险隐患。

(三)一些金融机构推波助澜。有些金融机构认为地方政府不会破产也不敢破产,存在财政兜底幻觉,加上政府背景项目融资规模大,利率弹性小,容易快速提升单位经营业绩和个人绩效奖励,对这类项目趋之若鹜,没有按照市场化原则严格评估政府背景项目风险,放松风险管控要求,大量违规提供融资。一些中央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后,通过合同约定由地方政府回购或保证最低收益等方式,参与地方政府项目建设,助推地方政府变相举债。

(四)违法违规融资行为问责不到位。不少地方政府没有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甚至认为违法违规举债上项目、搞建设有利于地方发展,对相关违法违规人员问责不到位,约束软化,导致违法违规举债行为不断出现。金融监管部门问责金融机构的制度尚不健全,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处罚不严。

为此,财政部在《报告》里,介绍了下一步监管方向▼

(一)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一是进一步完善地方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加大财政约束力度,有效抑制地方不具备还款能力的项目建设。二是管控好新增项目融资的金融“闸门”。督促金融机构尽职调查、严格把关,对没有稳定经营性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或没有合法合规抵质押物的项目,金融机构不得提供融资,严格按商业化原则提供融资。三是强化中央企业债务融资管控,严禁违规为地方政府变相举债。

(二)积极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依法实现债权人、债务人共担风险,及时有效防止违约风险扩散蔓延。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审慎处置,继续整改违法担保,纠正政府投资基金、PPP、政府购买服务中的不规范行为,鼓励地方政府合法合规增信,防范存量债务资金链断裂风险。

(三)开好地方政府规范举债融资的“前门”。一是适度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重点用于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等没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建设。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稳步推进专项债券管理改革,支持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建设。二是支持地方政府合法合规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地方政府规范运用PPP、政府投资基金等方式。严禁PPP异化为新的融资平台,严禁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异化为“二财政”。三是支持市场化融资和担保。鼓励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依法依规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地方政府在出资范围内对担保公司承担责任。

(四)稳步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一是规范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管理。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公开透明、合法合规运作,严禁新设融资平台公司。规范融资平台公司融资信息披露,充分披露企业及项目相关信息,严禁与地方政府信用挂钩的误导性宣传。二是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和资产,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支持转型后的国有企业依法合规承接政府公益性项目。三是防止地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平台化”。督促地方国有企业规范运作,坚决制止地方政府将公益性事业单位演变为融资平台。

(五)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加强重点督查和审计。研究出台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制度办法,坚决查处问责违法违规行为。督促省级政府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继续违法违规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六)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深化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金融改革;全面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公开;加快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励约束作用,促进市场融资自律机制形成;推进政府债务立法,强化法律保障。

应该说,这份报告全面介绍了当地地方政府违规举债以及其面临的各类债务风险,以及未来具体的监管措施。

在这里,特别让海银视角注意的是,财政部将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部分原因,归咎到有些金融机构的冒险之举。

近年,海银视角也发现,与地方政府合作创设政信业务融资业务,成为不少财富管理机构新的业务布局方向。甚至出现多家财富管理机构为争夺一个地方政府平台融资业务,不惜大打价格战,拉关系的现象。

这背后,是财富管理机构对地方政府债务中央兜底“深信不疑”。在他们看来,在各级政府之间,下一级政府的所有债务实际上都是上一级政府的"或有负债"。于是,下一级政府总有各种办法将各种债务风险事件“巧妙”地转移给上一级政府。尤其当下一级政府财政濒临破产的时候,上一级财政不可能袖手旁观,置之不理。在风险责任不明晰、且没有建立分担机制的情况下,上一级财政往往承担了风险事件的全部风险。

这背后,其实是财富管理机构的侥幸心理驱动——一方面他们敢于押注上级政府不愿看到地方债务风险事件导致群体事件发生与社会波动,从而愿意花钱了事;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押注中国中央政府不会让地方政府“破产”,从而给境外投机资本沽空中国经济创造机会。

在这种侥幸心理之下,这些财富管理机构纷纷对这类项目趋之若鹜,甚至没有按照市场化原则严格评估政府背景项目风险,放松风险管控要求,大量违规提供融资。这也给地方性中央企业带来新的套利机会——向金融机构融资后,通过合同约定由地方政府回购或保证最低收益等方式,参与地方政府项目建设,助推地方政府变相举债。

但海银视角认为,这种做法,其实给财富管理机构或资产管理机构自己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或许我们还没注意到,中国的金融周期与欧美的金融周期截然不同。

具体而言,相比传统经济周期主要看GDP增速与CPI通胀两大指标,金融周期的两个根本指标,一是房地产价格,另一个是银行信贷。通常金融周期向好时都是房价上升、信贷扩张,回调时则是房价下跌、信贷放慢。

通过这两个指标的场景模拟发现,中国、美国、欧元区三个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周期截然不同——欧美处于触底反弹期,中国则位于高点回落拐点期。

为何这么说,美国金融周期在2008年达到顶部并出现拐点,当年就发生了金融危机。随后通过去杠杆与痛苦调整,2013年美国金融周期开始见底。过去四年美国处于新的一轮金融周期上升阶段,表现在房价上升,信贷扩张,所以美国经济复苏比其他的国家要好。

相比而言,欧元区金融周期是在2010年见顶,2011年爆发欧洲债务危机。如今欧洲经济周期似乎在触底,所以欧洲经济危机也在改善。

再看中国,由于2008年起的信贷扩张,过去十年中国金融周期都在上升阶段,目前似乎接近顶部,风险最高的时候。

这也是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的基调发生这么大变化,成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把稳定放在了最前面的原因之一。这也能解释当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三大攻坚战排序上,将防范化解风险,特别是防范金融风险放在首位。

可以预见的是,正是金融周期高点回落拐点将至,中央政府才会不遗余力地推动各项措施化解风险,其中包括中央政府不对地方债或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兜底,由此给地方政府发债规模控制形成“硬约束“。

若梳理过去一年的地方债务监管政策,在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专门要求地方财政部门严守底线不动摇,摸清风险隐患,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此外,财政部还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印发《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财预〔2017〕87号),严禁借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近期,财政部再度部署清理整改违法违规融资担保问题,组织核查问责部分市县、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

应该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截至2016年末,全国法定限额内政府债务余额27.33万亿元,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36.7%,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水平;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32万亿元,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为80.5%,低于国际通行的100%—120%警戒线。

但对财富管理机构而言,现在需要的,恰恰是居安思危的风控态度,尤其是当地方债、地方政府融资债务再度明确失去中央兜底的情况下,财富管理机构的业务竞争,真正进入比拼风险控制能力的时代。

海银视角曾走访过一些擅长与地方政府打交道规避地方债务风险的机构,总结出三条经验,一是这些机构除了有办法得到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数据之外,还擅于走访当地各个部门了解实际财政收支状况,从而评估地方政府真实的财政状况,最终走出是否合作发行融资产品的决策;二是这些机构对地方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实际成果特别看重,因为这不仅影响了当地未来的税收,还影响到当地的房地产与消费升级状况,某种程度可以预测到未来当地的财政状况是否有可持续的改善;三是在抵押物处理方面做大量业务布局,尤其是很多地方政府在举债过程会拿当地土地作为抵押,能否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前景有规划地处理这块被抵押的土地,使之有最大化的升值效应,成为财富管理机构能否在失去上级政府兜底情况下,独立处理债务违约风险的重要试金石。

关键词: 贷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投资担保哪政府买单(投资担保贷款)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