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魔鬼(期货恐怖)

“圈地”,也叫“包蒜”,是近几年蒜商们在各个大蒜产区常用的做法,就是大蒜长在地里还未到成熟期,蒜商与蒜农商定好收购价,把这块地的蒜苗买下来,交一部分定金,或者将钱一次性付给蒜农,以后收获的大蒜全部归蒜

大家都知道市场经济的价格是按照供需的变化而动态波动的。供应多了,价格低,供应少了,价格高。那么如果是周期性产出的商品来说,对生产者来说不就是完全被动了吗?比如说粮食,当粮食少的时候,价格是高,但是稻米还在田里,再高的价格和种田农民无关,而到了收成的时候,大量新米上市,互相竞争,结果又变成了谷贱伤农。最近几年,类似的事情在中国频繁发生,猪周期,姜你军,豆你玩,蒜你狠,农民走入了赚一年,平一年,亏一年的怪圈。

期货是市场经济的救世主还是催命鬼

大蒜的价格变动,猛如虎

在赵德发《白老虎_中国大蒜行业内幕揭秘》一文中讲诉了这样一个故事:

盐城的大丰市。这里也是有名的大蒜产区。2012年春天,一些蒜商看好市场前景,就去“圈地”。“圈地”,也叫“包蒜”,是近几年蒜商们在各个大蒜产区常用的做法,就是大蒜长在地里还未到成熟期,蒜商与蒜农商定好收购价,把这块地的蒜苗买下来,交一部分定金,或者将钱一次性付给蒜农,以后收获的大蒜全部归蒜商,届时收成好坏、价格高低,均与蒜农无关。自“包地”合同签订之日起至大蒜收获,蒜农只负责照看蒜苗,期间如需追肥、打药,成本全由蒜商承担,农民只需出工而已。在大丰市的裕华镇,每年约有10%的蒜地被“圈”。

在裕华镇海丰村,有个四十七岁的张姓农妇,家里种植了十一亩蒜。这天,一位蒜商和当地蒜贩朱某达成协议,让他代其包地。朱某就以十万元的价格包下张姓农妇的十一亩地青蒜。张某算了一下账,等于每斤一块八左右,就同意了,朱某把钱一次性付给了她。

然而等到新蒜收获,价格一路上涨,她后悔不迭。算一下账,她少赚了好几万。张某不甘心,就找到朱某退钱,想收回青蒜。朱某起先不同意,但经不住女人的软磨硬泡,只好废除合约,将钱收回。

张某万万想不到,她退掉了十万块钱,刚刚把蒜收下来,蒜价却一路狂泻。跌至一块五时,她再也不能承受,在家里喝下农药,一命呜呼。

这个故事实际上就是期货市场最早期的雏形,“远期合同”。生产者保证一定利润,收购商承担市场风险和利润变动。而这个故事的流向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交易单据没有强有力的执行机构去主持,那么到头来就是一场空。

期货是市场经济的救世主还是催命鬼

1848年,由83位谷物交易商发起组建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在美国的期货商品市场已经很成熟,大宗生产的商品都会利用期货市场做好利润的锁定,这样有利于社会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毕竟整个社会消费的是商品。而不是钱,我们需要稳定的商品的生产体系,不能因为市场的价格波动,导致大量生产的工农企业和个人无利可图而转业或者倒闭

然而,期货和赌博之间只差了一个“贪”字,每年因为期货而破产的投机者不在少数。由于涉足期货行业,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这个在美国大农场经济前面问题不大,轮到中国的小农经济问题就来了。农民常常不懂期货保值,哪怕是会利用期货保值了,也常常因为无法遏制自己的贪欲而亏损反而扩大了。

那么真的只要各方遵守期货交易规则,那么市场经济的价格波动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吗?

事实上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滚雪球效应,当资金集聚大量的集中后,期货市场的平衡被打破了。期货变成了大资金赚钱工具,生产者在大资金面前往往不值一提。期货在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搭建的平衡之桥,在巨量资金前面完全不值一提。1974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法》,创立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这也是当时美国不得已而为之的市场保护方式,而这种监视是对所谓完全自由经济的一种讽刺。

期货市场的交易由于保证金杠杆交易,实际上也是对人性贪婪的一种放大。如果没有对投机行为全面的监控,那么其对市场经济供需的破坏也是空前的,因为它把供需中社会的实际消费需求,转变放大为赤裸裸的对利润金钱的需求。这种扭曲的需求只能满足一小部分投机者对金钱的欲望,而对整体社会发展没有一点好处。

期货是市场经济的救世主还是催命鬼

期货,恶魔还是天使?

期货交易帮助生产者规避市场经济的价格变动带来的损失,但是也加剧了大资金对市场经济供需扭曲的趋势。期货交易究竟是救世主还是破坏神,就看这把双刃剑是否被很好的规范管理起来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期货魔鬼(期货恐怖)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