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托业的发展(中国信托业的发展现状)

对于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王玉国认为,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局中,信托业要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连接产业、货币、资本三大市场的独特制度优势

文 本报记者 陈嘉玲

2022年的信托业改革,始于“一个会议”,终于“一份文件”。

2022年初的信托监管工作会议上,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提出,业务分类改革将作为2022年信托行业重点工作推进;年中的中国信托业年会上,中国银保监会信托部主任赖秀福提到,信托业转型趋势已然明朗,但前路依然艰辛,全行业要坚定信心、持续努力,把准信托业的角色和定位。同时,要摆脱历史发展的陋习,摒弃影子银行通道和非标资金池等传统业务,主动探索创新求变,发展既要体现信托制度本源,又对经济社会有利的真正的信托业务,努力在服务实体经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等领域有所作为。

2022年10月,《关于调整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下发,信托业务被重新定义,划分为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

事实上,仔细思索不难发现,回归本源虽是众望所归,但终是口号式的“务虚”,如何回归,归到何处,才是信托业改革的终极目标。而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信托机构的应对与升级成为了贯穿2022年到2023年的行业焦点议题,也为未来几年信托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的重塑拉开想象空间。

锚定新方向

正如监管所希望的那样,信托行业在回归本源、转型创新过程中,正试图迅速迎上宏观经济调整,顺应发展大势,找到服务经济社会的切入点和发力点。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2022年以来,各家信托公司多管齐下,多方位精准助力实体经济发展。首先,“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年报披露的重要主题,多家公司重点阐述了“做实体经济的助推器”“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定位”等相关内容。其次,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的同时,各家信托公司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规模、领域以及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差异。比如,平安信托2022年持续践行ESG责任投资理念,聚焦中西部民生项目、健康、环保级现代制造等重点行业,投入实体经济规模超4400亿元。此外,立足本地、服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也是多数信托公司的一大举措。例如,云南信托近三年来支持云南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规模超过650亿元;山西信托2022年前十一个月服务山西省实体经济459亿元,占其管理信托规模比重达72%,是2021年同期的1.1倍。

当谈及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领域和方向,业内观点普遍认为,要实现长足发展,应将眼光投向未来的支柱性产业,契合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建设和科技创新。

结合近期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政策动向,有业内人士认为,信托公司应积极带动更多资源走向“田间地头”,比如通过设立投资基金、慈善信托、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股权投资、土地流转信托等,支持贫困地区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持续在促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上下功夫。

对于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王玉国认为,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局中,信托业要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连接产业、货币、资本三大市场的独特制度优势,提升信托专业服务能力,创新信托业务和产品,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深化产融结合创新,发挥各自股东及自身的行业资源禀赋优势,通过证券化、供应链金融、PPP、产业基金等形式,深度参与资产盘活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业务,通过资产管理信托业务等积极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服务”见功夫

对于贯穿整个2022年的信托业务分类改革,百瑞信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员朱峻萱分析指出,它指引了信托业在回归本源的定位上,提高专业能力,合规经营,提升受托人价值。信托公司可通过发展股权投资和证券投资业务,提升资产管理能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发展资产服务信托业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发展公益/慈善信托业务,促进共同富裕,支持社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

从《通知》可见,监管部门对资产服务信托的定义最为“丰富”“壮大”。对此,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和晋予分析认为,信托业务分类改革丰富了资产服务信托的内涵,强化了信托业务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的功能优势,比如通过资产证券化受托服务信托,可以发挥盘活存量、降低融资成本的功能;通过预付类资金管理服务信托,可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助力扩大消费;通过各类财富管理服务信托,可以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通过风险处置受托服务信托,有利于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

“随着现代信托制度的逐步建立,信托机制在慈善、基层社会治理、预付类资金监管、市场化重组及破产重整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彰显了信托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巨大潜能。”中国信托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常务)漆艰明表示,应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信托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标品投资业务,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支持,帮助实体企业降低融资杠杆,分散金融市场风险。延伸服务链条,积极拓展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工具承销等新业务领域,将债券承销与投资业务联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综合化、多元化的金融工具。积极发挥信托公司在长期财产管理方面的功能优势,广泛汇集社会资金,拓展股权、房产、知识产权、有价证券等非货币性财产收入,使之转化为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资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动力。

一位资深信托人士分析指出:资产服务信托的展业重点在于“信托服务+”,即以信托服务作为切入点,通过制定业务标准、提升业务能力,形成新的业务链条,继而挖潜一个个新的商业场景,最终与信托公司传统业务经验和资源禀赋相结合,形成新的业态。

国民信托董事长肖鹰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曾强调:“得益于信托的制度特点和优势,信托机构能够以多种方式服务于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但其背后的核心商业逻辑仍是机构自身的专业水准和服务能力。”

机构正变革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近几年来,处于艰难转型的信托业透露着一丝迷茫和些许悲观的寒意。2022年,伴随着业务分类改革开启、差异化监管蓄势待发,信托业有了更为明确的转型路径,信托机构的业务重塑和组织变革之路也正在拉开帷幕。

不可否认的是,信托公司的转型发展不仅是业务的转型,更是组织的变革,归根结底是人的转变。创新业务和服务模式的发展需要从认知和思维的转变切入,才能带来行为的转变。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没有了‘预期收益率’的加持,研究能力、投资能力、配置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将成为信托公司的‘新卖点’。”“要想抢占业务先机,就要搭建好相应的‘基础设施’,比如建立与创新业务相适应的体制机制、IT系统、风险合规审批及运营体系等。”

在这些方面,头部信托公司率先“出手”。比如,中航信托从2020年初就开始启动加速业务转型和组织变革,根据信托业务转型方向,依托数字化运营和管理中台,开展敏捷组织变革和人才能力优化,完善项目评审和业务标准化,强化风险处置和管理能力,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本报记者还注意到,2022年7月,陕国投信托曾召开第六轮深化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公司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在持续深化机构改革的同时,陕国投信托还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调整。例如风险管理体系方面,以风险文化、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风险管控质量提升为节点,构建起与公司发展战略、业务领域和业务模式相匹配的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并且,围绕转型发展推行管理体制、激励约束机制、内控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

除了创新业务方面,也有信托公司在服务实体经济的机制体制变革上下功夫。光大信托便是经典案例之一。2022年以来,光大信托为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了多方面的部署和安排。其中两大亮点颇值得注意:一是成立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区域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由总裁担任组长,并明确实体经济目标,还建立了定期统计报告机制,印发工作方案,推出5条重点举措,常态化督导跟进服务实体经济工作进展;二是对信托业务部门及人员绩效考核方案进行优化,将“服务实体经济占比”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为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信托公司应该进行三方面的重要变革。”和晋予分析指出,一是专业化变革,重点是专业化的业务组织架构、投研能力、风险管理以及运营支持;二是财富管理变革,重点是强化财富管理业务的资产配置与服务功能,使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业务协同发展,提升财富管理业务的价值贡献;三是信息科技变革,重点是加强数据治理、提升风控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中国信托业的发展(中国信托业的发展现状)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