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是什么意思(杠杆和去杠杆是什么意思) (1)

美国经济很糟糕,国内经济现在也不是很好,目前国内经济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分配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后争论很多,各种争论其实归根到一句话就是:财富怎么分配??主张彻底西化的市场派认为全面自由,全面市场化就能激发人的潜力,这样大家就可以实现都富裕,只是谁多富谁少富的区别而已。现在一说起改革开放的效果就会提起安徽的小岗村,意思是人一旦自由了,潜力就能得到释放,那粮食产能自然就能蹭蹭蹭的往上。农业

美国经济很糟糕,国内经济现在也不是很好,目前国内经济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


其实就是一个分配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争论很多,各种争论其实归根到一句话就是:财富怎么分配?


?主张彻底西化的市场派认为全面自由,全面市场化就能激发人的潜力,这样大家就可以实现都富裕,只是谁多富谁少富的区别而已。


现在一说起改革开放的效果就会提起安徽的小岗村,意思是人一旦自由了,潜力就能得到释放,那粮食产能自然就能蹭蹭蹭的往上。


农业领域是如此,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反对彻底西化的一派认为这么搞就是资产阶级,那不是要改变体制?


在80年代初期,苏联出现严重问题,欧美优势越发明显,这种世界环境让反对派找不到例子去阻止,最后就只能为了反对而反对。


我们现在很多电视剧把当时反对改革的人描绘的很呆板,感觉连单干能激发潜力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那时候的干部是不是傻?


这其实不对,没有说出实质的问题。


实质问题有两个:



第一个问题:

财政,立法,结构问题都没有解决




在当时的背景下,市场派赢得胜利是必然的,毕竟经济发展在短时间内就让所有人得到了好处。


但是,这个好处没有维持多久,问题就接踵而至。

图一:1978年-1996年的进出口差额



国门打开,对外贸易开始增加,可是国内企业没有竞争力,再加上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进口增加,于是贸易逆差扩大,特别是85年以后。


经济结构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型,在各种收入分配上没有及时转型,于是财政收支的各种不平衡就出来了,财政收入是增加了,可是财政支出增加的更快。


图二:1978年-1992年的财政收支



一看赤字扩大了,于是又减少支出,但是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一周前说财富再分配的文章里面讲的那个例子: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为何,因为卖茶叶蛋的不用交税,他在享受经济繁荣的成果,但是没有付出维护市场的义务,那当然容易致富。就好比现在一个行业,忽然有个企业不用缴纳各种税费,那它的业绩能不好吗?


相反,改革开放以后,对外交流增多,各种支出也增加,可是税收等各种改革都没有跟上,财政捉襟见肘就可想而知。财政没钱,那吃财政饭的所有体制内的人员就必然没钱。


没钱怎么办呢?


其实只有一个办法:印钱。


图三:1991年-2020年的M2增长率



1991年以前的数据查不到了,我们就从1991年看吧。


我们在1997年以前每年的M2保持20%以上的增长,人民币又没有国际化,只在国内流通,所有印的这些钱就都跑到了消费品市场。


于是乎,我们就能理解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高通胀怎么来的了。


图四:1978年-2020年的通胀数据



1994年我们的通胀最高超过了20%,在80年代也是好几次超过10%。这都是因为货币印得太多导致的。


高通胀对经济的杀伤很大,肯定要想办法解决,可是如果不印钱,那钱从哪里来呢?


于是1994年进行的税制改革。


图五:1978年-1995年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


1994年进行的税制改革,中央收入大幅度提高,这样就可以减少印钱,所以我们回看图三会发现,M2增速最高峰就是1994年,后面就逐年减少。


改革开放是1978年,可是税制改革是1994年,在这16年时间,货币总数大量增加,但是税收,法制等都不健全,导致一批人完成了原始积累。


当年法律欠缺,对于各种灰色地带定义不清晰,什么是投机倒把?什么是扰乱市场?完全就是无法可依。


为什么大量富豪想着移民国外,因为当年他们发家的时候处在灰色地带,按照现在的法律是不行的,可是当年没有。


不少富豪移民国外就是为了逃避原罪






第二个问题:

如何阻止财富聚集?



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信息闭塞,在这种环境下,会产生非常严重的投机行为,全社会都会被巨大的投机所引导。


这两年全球通胀高企,很多人炒大宗商品财富迅速积累,现在还是在信息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财富积累更是恐怖。


还记得80年代的首富牟其中吗?,他就专门是干投机倒把生意的,最著名的案子莫过于用日用品去苏联换飞机。


这种事情举不胜举,现在的房地产企业万科在当年也是搞进出口贸易的,倒卖一些进口的电子产品积累了原始资本。


?改革开放以前,计划经济,有制度约束,就算人再聪明,也无法实现暴富。


?改革开放之后,把聪明人和普通人放在一个池子里面竞争,厉害的人很快就开始对大众进行收割。同时,还印那么多货币,高通胀就好像化学反应中的“高温高压”条件,加速了这个收割的过程。


1994年牟其中的资产就达到了3亿,可见投机的利润有多丰厚。

不过,投机总是会过去,而且大部分投机者最后都会倾家荡产。


相比于投机者,更为严重的就是产业全国布局带来的财富增长。1994年的首富不是牟其中,而是有6亿资产的四川新希望集团俩兄弟刘永行刘永好


计划经济时代,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按省,地级市,甚至是县域划分的经济,可是改革开放以后,各省之间的壁垒开始消除,企业可以全国经营,这就导致龙头企业逐渐变成了巨无霸。


新希望是如此,娃哈哈,美的这些都是如此。


相信每个人都做过一个梦:如果全国14亿人每人给我1块钱,那我不是有14亿?


企业家也做过类似的梦:如果全国没有壁垒,那不是可以赚全国人民的钱?如果世界都没有壁垒,那不是可以赚全世界的钱?


一个中西部的人买一瓶娃哈哈的矿泉水,就给浙江转移了2块钱,买一个格力空调,就给广东转移了几千块,买一个上汽大众的汽车,就给上海转移了几万几十万。


内地的财富被大量的转移到了沿海,然后再通过去沿海打工人回家的方式返回内地。


比如说:家里天气热,父母要买个空调,然后在广东的子女发了工资,寄回去几千块钱,父母在内地买了空调,这个钱又回到了广东,这个循环一直持续下去,内地和沿海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就是财富的转移。


这种财富的转移是合法的长期的数额巨大,慢慢形成了垄断性质的。现在还有哪个家电企业敢说挑战美的的地位?


现在沿海制造业的富豪很多都是80年代赶上了全国统一市场的红利发家致富的。



以上两个问题就是保守派最担心的问题。


保守派并不是看不到市场化的好处,但是在没有解决体制问题和想明白贫富差距拉大如何解决的情况下,贸然的进行市场化,必然会引发很严重的后果。


现在的影视作品并没有讲明白这一点,所以大家看当时的争论仿佛是站在上帝视角看待一群傻子吵架,这不是搞笑嘛。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保守派认为走向市场化,私有化,如何避免回到1949年以前的上海?如何避免资产阶级的迅速扩张?


当时我们的做法是先行先试,搞试点,摸着石头过河。这种做法一开始看到的效果大多都是正面的,负面效果要在一段时间以后才会出现。


我小时候的历史课本只讲到了1984年,为什么之后不讲,大家应该清楚,因为在此之后,各种改革的副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那其实还好,因为大家都是有多少吃多少。


可是后面的寅吃卯粮就把问题扩大化了。





杠杆惹的祸



之前的社会贫富差距都是制造业造成的,其实不会太大,后面的几次变化逐步加大了这种差距。


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以后,大量的外商投资涌入,导致货币增速重新走高。大家可以看看下面两个表,货币增速最低的2000年也就是外商投资很低的年份,第二年开始,双双走高。



图三:1991年-2020年的M2增长率


图六:1991年-2020年的M2增长率

从1994年之后,M2增速连续6年下滑,可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现实外商投资大幅增加,这导致了外汇占款也大量增加,也就是国内货币发行量走高。


从2001年开始涌入的外商投资在2005年开始发挥作用,如下图所示,贸易差额陡然增大,几乎直线上拉。


图七:1995年-2020年的进出口差额

大量的外资进来导致货币发行增速重新走高,按道理应该会重新走上80年代末期的大规模通胀,可是当时并没有这样。


我们再看看图四这个四十年的通胀数据,在1998年以后通胀就变得很小了。


图四:1978年-2020年的通胀数据


到了这里,很怪异的情况出现了:


在1994年以前,M2增速动辄20%的情况下,CPI高达8%以上,可是在2001-2008年M2增速17%左右的情况下,CPI居然只有2%。


在这里,我们要说另外一个数据了:基尼系数

2003年的时候,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是0.479,这个数字已经不低了。

0.2以下过于平均,大家可以理解成我们改革开放以前,0.2-0.3之间时较为平均,0.3-0.4之间时比较合理,0.4-0.5时差距过大,大于0.5时差距悬殊。可想而知我们2003年的0.479说明当时的社会财富分配已经开始极度不公平。


高杠杆加剧了不均衡

产业一旦金融化之后,杠杆率就拉高,财富的聚集速度就会很快,其中的典型就是房地产。


相比于实体制造业,房地产有两个以前没有的特性:规模大,杠杆高。以前的首富还经常出自制造业,但是后来的首富就经常是房地产和互联网两个行业。

?张三的工资1000块,你给他涨薪10%,一年也就是多了1200块。


如果张三有1万块的存款,此时房价是1000块,他用1万的首付款,买了个100平米总价10万的房子。一旦房价上涨10%,他的资产就增加了1万。


工资和房价相等的情况下,工资增长10%一年才多1200,可是房价增长10%,一年就是1万。


8年的涨薪1年就被房子收割干净了,也就是说在资产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买房人相比于无房人,资产增加速度是上十倍。


社会贫富差距开始急速拉大就成了正常行为。

?我们再做个比较。


张三和李四是同学,张三在体制内,李四在私营企业。他们工资都是1000,存款都是1万。


国家要进行房地产改革,张三明白这个改革的意义,李四不明白。张三用1万当首付买了个10万的房子。


过了一年,房子价格涨到11万,此时李四想买房子了,于是把自己的1万存款给张三,另外从银行贷款了10万。


张三在还完贷款之后,手上有现金2万,李四有一套房子,另外欠银行10万。


这个过程走完,李四的钱到了张三手里,如果房子不升值,那李四就被张三收割了。


这两年卖房的人是不是就收割了这两年买房的人?



以前房地产景气度很高,房地产行业杠杆恨不得加到宇宙去,从可以查询到的2000年开始,这个数字就已经到了70%以上了。经济危机以后更是一路高到80%以上,这还是明面上的负债,表外负债都还没算。


图八:2000年-2020年的房地产企业负债率



我们可以看看最早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万科:


房改的1998年资产负债表是47.95%;

房地产起飞的2003年到了55%;

放水之后的2010年已经到了75%;

到了降杠杆的2018年,资产负债表到了85%。


几百万的房子,资金量很大了,以前还只需要一两成首付就可以随便买,只要房子上涨,把杠杆加上去,几年之后资产就是几千万过亿。


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真是人有多大胆,房就有多高的杠杆。


有些人在早期发现了这个漏洞,把杠杆拉满,发财了。有些人发现的晚,成了接盘侠。


房地产如此,那些在股市和期货市场发财的人是不是也是如此?



其实体制内的人发财机会更多,就在于他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更高。他们经常接触到各种政策,只要把握一次,就容易财富翻倍。


你以为巨贪是怎么来的?每天和人拿着几百万现金交易?那你就想多了。


现在很多体制内人员的收入都是合法的,比如说我之前说的那个例子,煤炭产量要放开,他们把所有家当全部梭哈煤炭股票,一年就翻倍。


这种收入难道不合法?


他们很多人级别就是科级以下,这种级别不算是内幕交易,期货大佬葛卫东以前不就是贵州一个粮站的工作人员嘛。


和房地产有异曲同工作用的就是金融和互联网这种吸金特别高,杠杆特别高的行业,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这些行业。


房地产的高杠杆和大资金的特性让财富迅速的完成了转移,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后果就是





严重的透支未来



财富开始迅速的从大众手中转移到少数人的口袋里。


财富的这种聚拢效应就会导致通胀低迷,古代王朝到了末期,大地主出现的年代,如果用白银为货币计量,一般就会导致通缩。

这种现象很好理解,因为市场上流通的钱变少了。


比如张三,李四和王五都有100块钱,他们每个月花光,那就是300块的消费能力。


当张三和李四的财富转移一半给了王五,张三50,李四50,王五200,此时张三李四虽然省吃俭用,但还是花光,王五消费保持不变,那他们的花费总额就是50+50+100=200。


也就是说此时消费能力弱了1/3。


越是杠杆高的地方,人均的社会零售消费就越是不足,所以深圳的人均零售消费大大低于武汉和成都等内地城市。


2019年武汉的人均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是6.93万,深圳是5.35万,深圳只有武汉的77%。


很明显,深圳的富人财富比武汉高一个甚至二个等级,但是深圳的人均消费只有武汉的7成。


换一个说法,深圳的富人已经把穷人未来透支干净了,武汉的富人还给穷人留了一点。


所以说目前的经济问题就不是货币的问题,而是分配的问题。货币是足够的,但是分配出现严重的不均衡。


今年经济不好,有些专家学者说要放水,但是还有一些说要货币紧缩,我看长江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就是这种观点,还有上海财经大学的校长刘元春也是如此,他俩都是国家货币政策的智囊。




在同一个平台,主张未来放水的翟东升有74万粉丝,主张现在大放水的任泽平有112万粉丝,而主张紧缩货币的伍戈只有区区4.6万粉丝。


读者不喜欢听太严肃的新闻,资本也不喜欢推送主张货币紧缩的经济学家。


可见在经济学领域,正经的人都是少数,哗众取宠的才有市场。





去杠杆任重道远


最近房地产持续下行,按照以往的政策应该是要放水,可是这次不同,监管的重点是保交楼。


其实从这点就能看出未来的政策走向:不要再期待未来的放水了!


从改革开放之后的这40多年的经历看来,在早期制造业创富的阶段,虽然拉大了贫富分化,但是并没有透支未来,这一点很重要。


制造业的兴起,在2001年以后还成了中国收割世界的工具,所以它的正面作用其实大于反面作用。


就是后来金融化之后高杠杆作用导致了现在的问题。也就是说制造业民营没错,房地产也没错,但是,加了高杠杆就有问题。


所以未来很长时间经济的一个重点都是去杠杆,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很多年,不会是一两年的短期政策。


去杠杆就会让拥有资产的人财富缩水,拥有的资产越多,杠杆越高,财富缩水的幅度就会越大。


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但是时间久了可能就习惯了。当未来再也没人相信房子永远只涨不跌的时候,房地产的投机就会消散。


没有金融化的助力,想要拉大贫富差距,太难了。


只有当去杠杆进行到一定时期,经济泡沫变小很多以后,经济的就会迎来二次迅猛的发展。


人病倒了,贸然用虎狼之药,最后结果只会越来越差。一定要先把身体调理好才行。


去杠杆就必然会导致经济下滑,这是不可避免的,用财政政策和行政政策来对冲货币政策,是一个可选的办法。


财政政策就好比现在的地方债加大发行力度,用发债的形式对冲以前房地产带来的资金。


行政政策就比如增加国企的作用,用国企的力量完成财富在一级企业端的分配。


还有的政治工具就是加大区域发展均衡,把蓄水池放大,水位就不会高低落差大。


图九:1991年-2021年的M2增速


从2016年开始去杠杆,一直到现在有6年多时间了,未来还会持续进行下去。


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之下,固定资产的价格会持续进入熊市,很多人问什么时候是房地产投资的时候,我的预测是未来可能很多年都不会有房地产投资的机会了。


或者说房地产再也不会回到以前的那种全民信仰的年代。


至于去杠杆速度的快慢,这要取决于国际形势的走向。欧美放水的快,我们去杠杆速度就会快,欧美停止放水,我们就会减缓去杠杆的速度。


昨天的文章说人民币升值,房地产的泡沫就会破,很多人说这个逻辑是怎么形成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人民币升值过程必然伴随外资进入,外资来了,必然就是去杠杆的好契机。


也就是说人民币越升值,那货币政策就会越紧缩,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之下,房地产会持续下滑。


未来一夜暴富的机会越来越小,为了我们自己生活幸福,要调低预期的目标值。


没有欲,就不会有嗔。




END


往期文章


未来深圳房价一定是跌的最惨的


大厂裁员对全国局外人有什么影响?

关键词: 什么意思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去杠杆是什么意思(杠杆和去杠杆是什么意思) (1)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