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电视机(液晶电视机屏幕有横条纹怎么修)

比如:动态直下式背光⌲解决液晶对比度低,画面发雾的问题运动补偿&插黑帧⌲解决液晶动态响应不足,画面拖影问题广视角技术⌲解决液晶视角差,侧面观看画面失真的问题至于色彩、清晰度,现有的技术已经做得很不错,

现下,画质可以分为LCD画质与OLED画质,两者的目的殊途同归,但实现方式略有差异。

LC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液晶,画质上有天生缺陷,必须在结构上进行后期弥补。比如:


动态直下式背光

⌲解决液晶对比度低,画面发雾的问题


运动补偿&插黑帧

⌲解决液晶动态响应不足,画面拖影问题


广视角技术

⌲解决液晶视角差,侧面观看画面失真的问题


至于色彩、清晰度,现有的技术已经做得很不错,只要不是寨牌,基本不存在明显的瑕疵。

所以对于LCD画质而言,几乎可以认定为价格越高越好,因为LCD需要额外的技术进行配套辅助,这就会推高成本。

同时因为有额外的结构存在,比如动态直下式背光,会增加电视厚度。


画质好的LCD电视,就没有不厚的


那样就很简单了,LCD要想画质好,肯定是价格越高越好,机身越厚越好,甚至越重越好。当然,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不是放之皆准的,但可以帮助你建立初步的认知。对于LCD而言,好画质确实是堆料堆出来的。

最近非常流行的miniLED,本质上也属于LCD的范畴,只是把原本的LED背光做小,做得更密集,用来大幅提升峰值亮度和对比度。但它并不解决LCD的其他固有问题,因此只能说是背光的革命性技术,而不能说成是LCD的革命性技术。



在过去的SDR时代,是不会有峰值亮度这样的说法的。老式CRT和等离子电视亮度太低,液晶电视曾经用过亮度统一的CCFL背光,哪怕过渡到LED时代后,动态直下式背光也只是部分高端电视才使用的技术。因此在过去,影视内容的制作没必要往高亮度、高动态范围方向发展

然而随着LCD画质的不断进化,可供挖掘的卖点也越来越少。3D技术曾经炙手可热,最后证明不过是花拳绣腿。于是整个行业重新找到一个开拓地,那就是HDR。

HDR,也就是高动态范围技术,真正改变了影视内容的生产和制作方式,抛弃了SDR陈旧落后的技术标准。它充分利用LCD高亮度的特点,配合动态直下式背光,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再现太阳光那般耀眼的光影效果。

电视技术,本质上是光的艺术。



譬如大部分HDR内容,在理论上可以达到1000nits的亮度,同时在暗部场景上能做到很黑很黑。用通俗一点的例子来解释的话,HDR就像一口大锅,能够装进更多的食物,那SDR就是一口小锅,容量极其有限。只是HDR装的是亮度信息,亮度信息越丰富,画面便越有纵深感和临场感。



理解这一点后,你就会发现,这两年所有的LCD画质技术,其实都是围绕着HDR在不断优化调整的。

比如miniLED,LED越小,越容易瞬间激发出高亮度。而以往的普通LED,因为灯泡太大,考虑到画面亮度的明暗平衡,无法单独输出过高的亮度。注意,它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做到。

再比如量子点之类的广色域技术,提供了更绚丽的色彩表现。HDR标准对应的是BT.2020色域,而不是sRGB或是BT.709色域。如果有哪款HDR电视,还在吹嘘覆盖了多少BT.709色域,哪怕120%都是没什么卵用的,而应该看BT.2020和DCI-P3的覆盖率



BT.2020色域标准对于目前所有的电视而言,要求过高。所以大部分影视内容会退而求其次,以DCI-P3色域制作(可以被BT.2020色域标准兼容),所以DCI-P3的覆盖率应该更受重视。

这里需要说明,HDR认证对于画质而言不具备实际意义,最终还是看电视性能。

HDR技术的精髓,在于“光影”二字,其特点是强烈的明暗表现和更震撼的色彩冲击力。可正如开头所说,LCD画质是存在先天性缺陷的。

LCD囿于结构,无法实现像素级点对点控光,其画面明暗调整依靠的是液晶偏转,但液晶偏转存在不可消除的漏光现象。比如想要显示黑色,往往只能得到灰色,IPS面板的漏光比VA面板尤甚,但IPS的色彩表现力高于VA。


一台使用IPS面板的电视,几乎全黑状态下的画面 图片来源:RTINGS


LCD想要实现真正的黑色,只能关闭画面对应区域的背光灯,而非黑色显示区域则保持背光灯常亮,配合液晶偏转获得更丰富的灰阶表现,这就是动态直下式背光的原理

理论听起来很美好,实际效果都靠打嘴炮。

动态直下式背光的背光灯布局是棋盘式,但影视画面的明暗分布情况要复杂得多,根本不可能做到区对区、块对块,很可能一颗背光灯要同时照射出黑色和白色。

这怎么办,精分吗?


厂商的技术宣传图,都是非常非常理想的状况


解决方案一就是更高级的算法,通过多组背光灯的交互搭配,在提供较高峰值亮度的同时,尽可能消弭因背光灯亮度与显示内容不匹配而产生的边缘光晕。

解决方案二就是miniLED,灯泡越小,支配的区域越小,在控制时也就更灵活多变。但因为HDR显示追求峰值亮度,也容易导致更明显的光晕,在一些极致的高明暗对比场景下,效果往往不及传统直下式LED背光。

这很好理解,miniLED就像矮子里拔将军,越突出越显眼。


iPad Pro背光翻过的车 图片来源:网络


因此对于miniLED,可以追求,但不必盲目。毕竟灯泡再小,也达不到OLED的那种像素级控光。

对于LCD画质,我们更应该注重亮度的均一性。无论纯黑还是纯白,屏幕都不会有明显的发雾、发黑、发白瑕疵,在暗光环境下画面也不会有严重的光晕、漏光问题,这样的画质才足够扎实,不会时不时刺痛你那挑剔的视神经。

其实在CCFL背光时代,LCD的亮度均一性是非常好的,像奶油般顺滑,不过这已经是过去式了。


有些电视的显示均一性会很差,像块脏兮兮的抹布 图片来源:RTINGS


我们也不必盲目追求高对比度或高饱和色彩,而是尽可能还原内容本身的创作意图,也就是机内处理越少越好,厂商滤镜越小越好。但“少”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恰恰相反,“少”是最难做的。因为开头所说的,LCD画质是天生有缺陷,需要后期补足,以及厂商很喜欢刷存在感嘛~

对比度太高,画面会很生硬。对比度太低,画面就缺乏层次感,像蒙了一层雾。这其中的平衡如何拿捏,全看厂商的调教,对画质的正确理解。不过也别担心,所有厂商都提供了自定义设置,消费者可自由取舍。

再说说色彩,经过一系列对彩色滤光片、荧光粉和量子点薄膜的改进,广色域已经不在话下,全看厂商良不良心。那么剩下的关键就是偏色,这个问题很复杂。白平衡的改变,亮度的改变,甚至是用户设置的改变,都会导致色彩偏差。更有趣的是,有些色彩偏差往往就代表一种厂商的标志性风格,让人们记忆犹新。


图片来源:网络


因为这涉及专业领域,我也不是全懂。理论上偏色是应该被消灭的,但基于消费级产品的定位,这又不太现实。那只能自我安慰,希望色彩偏差越小越好,不至于被人眼察觉。不过也别担心,只要是有头有脸的厂商,都不会有太过分的偏色。

辨识色准这件事,是需要训练的,所以不是影视发烧友,大可不必强求。最能为人眼识别的,还是对比度和亮度均一性。

此外屏幕的镀膜、抗反射、全贴合技术也非常影响画质表现,尽管只是在一些特定环境下,但也不容忽视,很多时候厂商不愿意告诉你这些,更愿意给你灌输用的芯片有多快,内存有多高!

注意了,CPU的快慢,内存的大小,并不影响画质表现,那是两码事。你跑得快和你长得好看,没有任何关系



好了,可以来总结下了,到底什么是出色的LCD画质:


对比度佳

⌲该黑就黑,该白就白。硬件层面上包括尽可能多的分区数量,和高级的控光算法。


亮度均一性佳

⌲尽可能选择直下式背光的电视,侧入式背光(也就是那种超薄电视)很难有做好的。这也很简单,U盘里存一张纯黑和纯白照片,跑到商场里让工作人员给你放一下,高下立见。不要买那种脏兮兮的抹布屏,除非不在乎。


色域广,色准佳

⌲既能够充分发挥电视本身的色彩表现力,又不浓艳不刺眼。色彩这件事,自己舒服就好。


清晰度佳

⌲尤其注重对流媒体视频的优化能力,包括保真度、降噪能力。好的电视,应该要做到细节丰富,同时过渡平滑。但这也很考验鉴别能力,不必强求。

最后,如果运动补偿能力强,那最好。LCD是自带拖影的,这没办法,开一点运动补偿,观感上会舒服一些,尤其是在看演唱会纪录片的时候。

*以上照片均为电视画面实拍


商场或者专卖店里为了吸引眼球,会故意放一些很浓艳的演示片,甚至故意把参数调得很暴力——高亮度,高饱和那种,都是误导。因为这种暴力设置用在家庭观影里,色彩乃至对比度都会飘到九霄云外,根本是视觉污染。

那究竟什么样的画面是自然正确的呢?电影院里的那种画面。多去看几部院线电影,只要不是故意把灯泡亮度调暗的,画质都不会差,默默记下那种油润的质感,回家慢慢调,慢慢选。

与其迷信厂商的宣传,不如迷信自己的脑放来得实在。

学无止境,技术仍在发展,以上言论若有错误,欢迎指正。

关键词: 技术 电视 亮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液晶电视机(液晶电视机屏幕有横条纹怎么修)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