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桥(寻桥教学视频)

在李先进开始调查工作之初,身边有不少人劝他:淄川那么大,桥又那么多,你一个人搜寻,这事儿不好办,保不齐得出错

淄川,古称“般阳”,境内多丘陵沟壑,交通十分不便,故因地制宜建造了很多桥梁,曾被称作“桥城”。可以说,“桥文化”在当地十分重要。

刚退休那会儿,李先进经常翻看史书,他发现古代对桥梁的记载过于简单,只是写什么桥,距城多少里,如“城东三里,般东桥。”那么这座桥究竟多长、多高、啥模样,都不得而知。与此同时,随着历史变迁,古桥逐渐被废弃、遗忘,这让李先进这个“老交通人”心里十分不得劲儿。他叹了口气说:“咱不能建了新桥就把老桥忘了,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块砖或一块石头,是先人留给咱的文化遗产。”就这样,一个“寻访并记载淄川古桥”的想法在李先进的脑海中逐渐成形。

事实上,有想法不难,但能够将想法付诸实践并坚持下去,往往需要有力的推动因素。对李先进而言,这个动力则是来自刚踏上这条寻访之路的一个遗憾。

2006年春,李先进听说淄川有个“连三沟桥”,蒲松龄还为它写过序,后来多方打听,终于在蒲松龄墓地东南侧找到了这座青石桥。他大喜过望,由于当时自己没相机,便请一位摄影师帮忙给古桥拍照。可人家太忙了,一直没空去。这期间,为保护蒲松龄墓,四周建起了围墙,正好截断过桥的路。村民见桥不用了,就将其表面的石头挖走,仅剩夹灰胎,但勉强还能看出是一个桥拱。又过了一段时间,等到摄影师终于腾出空被李先进着急忙慌地拉来连三沟桥,眼前的桥拱却已在头几天大风大雨的侵蚀下坍塌,再也看不出古桥的模样。那天,李先进站在桥址处,久久没有说话。他很自责,也很痛心,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桥实物资料就这样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影像。

过后,李先进咬咬牙花了4800元买了台好相机自学摄影。从那开始,只要打听到桥的消息,他便计划好路线,肩扛相机,怀揣工具,再带上水和干粮,一出去便是一整天。

在李先进开始调查工作之初,身边有不少人劝他:淄川那么大,桥又那么多,你一个人搜寻,这事儿不好办,保不齐得出错。可李先进不但把这事儿办下来了,还办得无懈可击。在他看来,自己没啥技巧,就是“较真儿”。

我们知道,要调查古桥,首先得有线索,为此,他翻遍明清时期各类志书与文献资料。凭着这些线索,他再到处打听消息,千方百计找到古桥具体位置,并在实地量好尺寸、拍好照片、回去整理成文字,这样才算是完成任务。为了把资料考察准确,有时一座桥他最多要跑五六趟。

蓼坞村有座古桥,最早见于村民白怀孔一篇名为《通济桥》的文稿,李先进问清了位置便去量尺寸,但发现结果与文稿记载的不一致,因此又去复核一遍,确认无误才最终记下数字。

事实上,这座桥的名字及建桥年代,开始只是大家的口头传说,并无准确文字记载,但李先进一心要找到能考证的碑文弄清楚。第三次去考察时,他得知当年桥南首确实有块石碑,不过断成了三截,可能埋在了桥头路边。炎炎烈日下,几经寻找,李先进终于在周围路面发现了被当作铺路石的石碑中截。这时一位老人好奇地问:“我看你来好几次了,到底找啥?”听完描述,老人一拍手说“嗨,这上半截碑在我家柴禾垛底下。”等被扒拉出来,只见碑额上有“通济石桥”四个大字,侧边则有“康熙五十六年”的字样。过了几天,下半截碑也终被找到。

当李先进第四次来到桥头上,碑的三截已拼凑在一起,他小心翼翼地拍下照片,回去在电脑上放大后抄下了部分碑文,最终得到了关于“通济石桥”的确切记载。文稿写成后,为防止出错,他又去蓼坞村找到白怀孔征求意见,认真校对了稿件。至此,前后五次才算考察完毕。


这条寻访之路,无论是查阅资料,还是实地勘察,一般人只略知其艰辛,却不知其凶险。回忆起这些年的经历,李先进谈起新发现了多少桥梁,又了解了哪些典故,总是兴高采烈地介绍,唯恐漏掉一点细节,可是被问及遇到的困难时,他却要思考一会儿,然后满不在乎地笑着说:“基本没啥,都过去了。”

在他看来,遇到危险就退缩是绝对办不成这件事儿的。某次李先进听说朝阳洞有个“上天桥”,其实不是真的桥,而是在潭溪山山顶绝壁上,有一道5米多宽的石缝中空呈圆孔朝天,边缘处两侧又自然相连,抬头仰望仿若天上有一桥梁。既然与“桥”有关系,那么作为桥的轶事也要去弄清楚。为了选好角度,更好地为大家呈现全貌,李先进爬上一米高的石台,只顾聚精会神地拍照,结果在后退过程中不小心被野草荆棘绊住,直接仰面朝天从高台上摔了下来,幸亏同行的两位朋友眼疾手快,及时用腿堵住拦下。否则,他差点就要摔进50多米深的山涧!所幸最后只是磕破了胳膊和膝盖。

怕吗?当然后怕!但从高台掉落时,李先进第一反应却是两手使劲抓着照相机,他怕摔坏相机弄丢所有的调查资料。

这次的经历着实让家人担心不已,尤其是老伴儿张勇,对他不顾安危的行为很是生气,但更多的是心疼。每回看着他早上五点出门坐公交,下午三四点带着晒伤筋疲力尽地返回,却依然为调查到新资料兴高采烈的样子,张勇说不出阻拦的话。“他这种把事儿做到极致的性格改不了,既然这样,那咱不如改变自己来支持他。”因此,李先进近年调查古寨时,张勇不顾腿上有旧伤陪他一起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高山。

整理完这些年的成果,李先进把自己采写的洋洋洒洒42万字的手稿、近千幅古桥考证图片和《般阳桥记》及所有资料,无偿捐赠给了淄博市档案馆。有人劝他自己留着,他说:“咱自己什么都知道了,别人还不知道,留着有啥意义呢?放在这里能发挥作用、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有意义。”

采访最后,当被问到做这些事情有什么期望时,李先进用了一个否定句来回答:“我不希望多年以后,人们想要看古桥,却只能看我这本书。”显而易见,这种“不希望”的背后,亦是他的希望。

(感谢淄博市淄川区委老干部局对本文的呈现给予的帮助)

<
关键词: 古桥 资料 发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寻桥(寻桥教学视频)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