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沉淀什么意思的白话意思(资金沉淀是什么意思)

(左)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中)上海交通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右)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 (受访者供图/图)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企稳并走向复苏,但下半年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加:世界经济下行可能导致出口承压,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美联储加息力度加大引发阶段性资本外流风险上升。在下半年经济复苏的过程中,需要警惕哪些问题?下半年中国经济会持续复苏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否会双收紧”?

(左)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中)上海交通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右)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 (受访者供图/图)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企稳并走向复苏,但下半年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加:世界经济下行可能导致出口承压,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美联储加息力度加大引发阶段性资本外流风险上升。

在下半年经济复苏的过程中,需要警惕哪些问题?下半年中国经济会持续复苏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否会双“收紧”?房地产按揭风险如何?南方周末记者就上述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上海交通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原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共同解码202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政策。

“一定要把政策转化为市场活力”

南方周末:未来我们的经济目标是怎样的?

杨志勇:2022年上半年我们更多地谈论经济增长问题,这一问题很重要,但是未来,经济增长不一定是首要关注的直接目标。

比如,我们还会继续强调“保市场主体”“保就业”,防止通货膨胀,现实经济目标是由很多指标混杂在一起的,保市场主体才能保就业,没有经济增长,就业增长也很难。就业问题不仅是宏观经济问题,还会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就业目标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保市场主体很重要,要保证企业有业务可做。例如,工业的发展,就涉及产业链供应链问题,如果市场解决不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问题,政府就要“保链”,防止产业链供应链中断。

过去我们更多地强调让市场主体自己发挥作用,但是现在疫情、海外风险因素叠加,市场主体仅仅自发行动很难起到作用。这就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去调节,需要地方政府“花钱办事”,那么这就牵扯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问题。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很重要,不一定非得扩大财政支出总体规模。

南方周末:为什么我们要关注专项债资金沉淀问题?

杨志勇:专项债资金使用的问题,关系到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

2022年地方专项债共发放3.65万亿元,规模不小,与2021年持平。考虑到2021年的专项债发行进度相对较慢,2022年可用的专项债资金远超3.65万亿元。现在遇到钱到位、项目跟不上的问题。疫情可能会影响一些项目实施的进度,但不会影响项目的启动,现在的问题是,一些项目可能无法启动。

主要原因是项目前期准备不足。比如有些项目环保评估过不了,有些涉及征地拆迁问题,土地不能到位,有的甚至触及耕地红线,项目无法启动。还有的项目涉及规划问题。此外,有的地方财政资金紧缺,部分专项债资金使用可能需要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如果地方原本就财政紧张,即便项目通过、专项债资金也到位了,也有可能因为自身资金缺乏而无法启动。

目前专项债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有不同表现。如专项债资金闲置,无法形成有效投资需求。资金超进度拨付,说明资金管理存在问题,投资进度不及正常要求。专项债资金用于违规发放工资,更是偏离地方专项债发行的初衷。地方审计结果公告对这三种问题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短期来看,这些问题不容易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让地方扩大项目数量、扩大规模的财政政策效果就要打折扣,因此下半年不会有大规模的财政扩张,尤其是专项债方面。关键的是用好用足现有的专项债规模。

南方周末:2022年地方的“留抵退税”政策效果怎样?未来应该保留这一政策吗?

杨志勇:4月以来全国“留抵退税”的规模近1.88万亿,这是2022年减税降费的“重头戏”。

根据税务总局数据,2022年4月份以来近1.88万亿增值税留抵退税中,受惠企业中,小微企业户数占到93.7%,退税金额占比约42.4%。大中型企业户数占比6.3%,退税金额占比57.6%。从享受退税行业来看,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大行业受益大,退税规模接近1万亿,退税占总额比重近半。建筑业、科技服务业、软件信息服务业和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业等行业也明显受益。

留抵退税帮助企业解决因疫情和全球经济下滑导致的资金困难问题,缓解它们的资金压力,帮助市场主体恢复“生机”。当然,留抵退税影响增值税收入,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如此巨大的退税规模,充分说明政策的力度和决心。

未来增值税的留抵退税可以成为一项常态化的制度,而不仅仅是一项政策,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增值税的“中性作用”,帮助市场主体,同时完成财政政策优化和税制制度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南方周末:我们是否会像日本一样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

杨志勇:2021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到经济的“三重压力”(需求端内需收缩、供给端供给冲击以及预期方面对经济增长预期的转弱)。日本属于典型的需求严重不足,我国的情况则不同。

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些,政府采取更加有效的实际行动,让市场预期转好,想方设法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仍然非常重要。上面我们提到的这些政策都是有用的,但是仅凭政策本身是不够的,一定要把政策转化为市场的活力。政府要充分考虑市场主体的需求,在不违反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它、帮助它,市场主体的信心才会更快恢复,预期才会更快趋好。

政府应努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人力资源配置,就要做到让拥有相关技能的人才到最合适的地方去。再比如,面对新业态,我们要进一步强调包容性监管,即便现实需要改变政策,也要给市场主体更加充分的过渡期,以尽可能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主体才会有长期信心。

“要帮助企业克服投资‘心魔’”

南方周末:未来货币政策的空间是否越来越小了?

刘晓春:与其说是“空间变小了”,不如说是“没有必要了”。因为我们目前面对的经济下行,主要是因为疫情造成的经济增长困难。假如没有疫情,增长潜力、需求潜力都在,货币政策刺激一下是有效的。若因为疫情,企业、个人行动受限,那么这种货币刺激是无效的。

上半年我们看到,货币(政策)比较宽松,但市场整体融资需求不高。造成这种需求不足的很重要原因是企业因为疫情暂停了生产,自然也就没有贷款的需求。未来收紧货币政策是对的,一旦疫情正常化,社会经济自然而然会恢复。就像最近国内多地旅游行业火热的情况一样,管控放松了,消费者就会去消费,根本不需要大幅“刺激”他们,所以搞“大水漫灌”是没用的。

市场上的需求缺乏主要不是因为传统经济危机造成的,更多是因为疫情,商家不扩大生产,消费者习惯了居家。即便银行把“水”放出去,企业也不确定是否能持续生产,当然也就不投资了。

南方周末:个人和企业现在主要在关心哪些问题?

刘晓春:我们现在如何在动态清零的大方针下,能够实现精准防控。

还有就是无形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既对个人消费,也对企业生产投资都有影响。比如经过疫情后,一些人习惯性地居家,只维持最低的基本消费,其他社会消费减少了,这可能是因为收入减少,也有可能是因为消费习惯的改变。

对个人或企业主来讲,因疫情防控的不可预见性,他就无法确定自己的投资是否有效。

如果社会投资不上去,企业就不会增加雇员,就业不足后消费也上不去,经济自然恢复缓慢,所以政府此时要帮助市场破除顾虑。

南方周末:政府要如何帮助市场主体恢复信心?

刘晓春:像过去招商引资一样,地方政府要把投资“氛围”搞起来,只要符合国家政策、环保政策,都给予鼓励支持,比如税收优惠,企业注册奖励等等。关键是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帮助企业克服投资的心魔。

如果社会各处都在兴办产业、就业自然会上升,消费起来了、信心也起来了,这个时候地方政府再去强调高科技、产业升级都来得及。

南方周末:基于对未来房地产预期的变化,我们的银行业务,包括对整个金融系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刘晓春:过去我们的房地产的需求增长非常快,现在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

如今,房地产进入到一种正常的增长状态以后,我们的售房制度(预售制)可能会出现改变,包括银行的按揭业务也会有改变,比如不再办理预售商品房按揭贷款。

一旦按揭方式改变,那银行的另一块业务“开发贷”也要做一些调整,不能“贷”过头,实实在在地考虑建房需求。比如房企需要三个亿的建设资金,那么银行资金就应该只给三亿。如果建房需要三年,那么银行的贷款期限也要严格给到三年而不是两年,导致期限错配和资金缺口。

目前来看,银行业按揭贷款数额确实很大,但是牵涉到在建房产的贷款就很小,基本都是存量业务而不是增量业务,房地产整体金融风险还是可控的。

“让政策的‘子弹’再飞一会儿”

南方周末:你如何看待目前我们的经济复苏?

管清友:2022年上半年靠出口、下半年靠基建,整体的节奏跟2021年我们预计的差不多,就是前低后高。

但是上半年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特别是二季度,5月份以后形势有所好转,总体上我们的经济在恢复,所以三季度,至少在七八月份,经济仍会持续恢复。

这里面确实涉及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总体而言,不太强调全年5.5%的目标这个数字,总体还是转向社会、民生、就业。

南方周末:我们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如何应对?

管清友:我们从5月份以后一系列稳增长的措施,对于经济的恢复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按照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总结和部署,财政政策的空间比很多人预想的要小得多、要收窄,因为该部署的部署了,专项建设债该提前下发的也都提前下发了。

下半年政策的“增量”不会那么大了,因为经济政策有一个时间差,一般是一个季度到两个季度。这些宽松政策出来以后需要观察效果,“让子弹先飞一会儿”,所以财政政策边际上的空间其实是收窄的,货币政策的空间也不会那么大。

比如我们的质押回购利率已经创了2021年1月以来的新低了,说明市场流动性很宽松,“宽货币”是做到了,但是“宽信用”没有做到,宽信用之所以没有做到就两个原因;一个是信心没有完全恢复,第二个是疫情还在,交通物流还受到较大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更重要的其实在于从宽货币到宽信用,怎么样打通实体经济的需求。

南方周末:美国目前还在加息周期内,未来是否有可能经济衰退?

管清友:下半年美联储加息已经是板上钉钉,只不过大家在猜测说到底是加50个基点还是75个基点的问题,欧洲最新一次加息其实有点超出预期,一下子加了50个基点。那么,下半年这些风险还是比较明确。

现在美国已经出现“滞胀”了,这个问题几乎无法解决。美国主要通过加息来解决滞胀问题,但是加息极有可能引发衰退。最终可能会出现“合成谬误”,可能就是美联储在加息过程当中出现衰退,而很快又步入到一个降息的周期。我们可能面临的一个局面:加息周期很快链接上了降息周期。这个也是以往很少见到过的。

南方周末:中国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

管清友:中、美两国的经济表现不一样,我们更多的是表现为“滞”,因为疫情冲击导致经济增速放缓。我们通货膨胀率其实现在还不高。美国现在更多地表现为“胀”,通胀率连创40年以来的新高,它的经济衰退有可能发生在2023年上半年。

让国内市场进一步统一、提高效率、放松管制,让经济重新活跃起来,中国其实是有这样的空间条件和潜力的。从下半年的情况来看,我觉得经济在慢慢地恢复。当然还是有很多内外挑战,我们需要高度的警惕。

南方周末记者 徐庭芳

关键词: 什么意思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资金沉淀什么意思的白话意思(资金沉淀是什么意思)文档下载: PDF DOC TXT